更新日期:【2016-09-28 19:03】
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81203)
一、培养目标
计算机技术专业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计算机技术领域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型专门人才,具体目标为:
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独立承担专门计算机技术工作的能力,能胜任计算机技术及相邻专业方向的教学、工程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科研等工作。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具有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学科领域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 、研究方向
1. 物联网与数据采集
面向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技术是将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信息处理理论方法与经济社会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用性技术,正被广泛推广应用于国民经济重点行业与领域。本方向瞄准物联网技术、测量测试技术、数据采集与融合技术的学术前沿,针对省域经济重点行业发展实际,致力于解决自动控制、图像处理、测量测试、故障诊断、语音信号分析和瞬态信号分析等应用领域的理论与技术问题。为社会培养集电子技术、嵌入式技术和信息处理理论方法于一身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2. 决策支持系统与电子政务应用
决策支持系统是复杂系统,突出特征是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实践相结合,需要基于知识系统的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建设与优化。本方向针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系统决策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资源进行全方位采集、组织、处理及整合,基于数学建模方法与管理学理论深入开展知识发现和决策支持模型构建研究. 在此基础上研发智能化的电子政务管理平台,致力于提升政府、企事业单位系统决策和管理水平,为相关单位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培养集掌握互联网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理论方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3. 移动云计算与应用
移动云计算是指网络环境下用户移动过程中,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使用任何方式从云平台获取信息服务的理论与技术。移动云计算是云计算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涵盖移动计算基础理论、移动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移动软件开发环境及先进平台与工具应用等。本方向主要开展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资源整合型云计算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包括跨节点弹性化的云资源池构建、云平台资源感知调度、HADOOP 集群部署及算法调优、移动终端软件开发、移动电子商务平台运维及商务数据智能处理与分析等。为社会培养既能掌握移动云计算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又能进行平台架构与商务应用的高层次创新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该方向主要培养能够从事移动云计算理论研究,掌握移动软件开发的理论方法与实现技术,突出面向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应用,并具备移动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系统维护、运营管理等能力的应用创新型技术人才。
4.大数据处理与仿真
大数据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信息资产,它具有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等特点。本方向将机器学习领域的数据分析技术与数据库领域的数据管理技术相结合,面向经济与社会管理领域中的大数据环境,基于云计算平台主要开展基础理论、发现算法、建模与仿真、可视化技术、数据仓库、知识表示方法、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中的知识发现等方面的研究。利用计算机系统对经济活动过程数据进行建模、仿真,以较小的代价,较高效率分析经济活动规律,为政府或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与帮助。为社会培养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与分析高层次创新型专业人才。
培养特色:该方向主要培养能够将机器学习领域的数据分析技术与数据库领域的数据管理技术相结合,面向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大数据环境(如时间序列数据、空间数据、Web数据、多媒体数据、文本数据等)以及复杂数据类型等,开展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处理、智能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的创新型人才。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学习期限最长为五年(含休学)。按照正常学制,研究生入学后前三个学期为课程学习阶段,后三个学期为论文写作阶段。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的完成以修满规定的学分并达到研究生中期考核各项标准为标志。
四、培养方式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和方法要坚持多样化的方针,既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整个学术群体的集体指导作用的机制。
1.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在培养过程中要积极发挥研究生本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应该是导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服务与培养研究能力的学习,采取系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要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3.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通过聘请校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为学生创造条件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开拓视野。组织学生自己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 要严格进行考核,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各类课程的考核、考试、考查,毕业(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答辩程序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要严格把关,确保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五、课程设置、学分与考核
(一)课程设置与学分
本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每人所修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其他学习项目学分(含创新学分),总学分达到41学分毕业。全部学习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必修课34学分,选修课总计7学分。
1. 必修课
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
(1)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科技英语、形式化方法、建模方法与工具,共4门课,12学分。
(2)基础理论课
基础理论课共5门:工程数学、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算法设计与分析、网络信息安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共12学分。
(3)专业课
专业课共5门:嵌入式系统设计、高性能计算技术、人工智能、高级数据库技术,物联网与数据采集技术,共10学分。
2. 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研究方向课和拓宽知识面的课程,本专业研究生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和《自然辩证法概论》两门选修课中选修一门,其他选修课可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每人必须选够7学分。
3. 补修课
补修课是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本专业的研究生未修过而必须补修的本科生课程。补修课设4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运筹学),选修2门,不计学分,但成绩必须达到合格要求。应补修未补修或补修成绩不合格者,视为研究生中期考核不合格处理。
课程设置、学分、学时及开课学期等详见附表《课程计划表》。
(二)学习成绩考核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分为闭卷笔试、课程论文等方式。其中,全校公共课和基础理论课原则上采用闭卷笔试方式;其他课程的考核方式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情况,在闭卷笔试与课程论文方式之间灵活选择。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入的研究生需补修该专业大学本科的相关基础课程,应按本科生考试的有关规定随本科生一同考试。
考核方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需按规定的方式考核。
硕士研究生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组成,按百分制评定。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考核可采取期中考试、作业、读书报告、文献综述、随堂测验、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
课程学习成绩的合格标准为:学位课程成绩达到70分或“良-”为合格,其余课程成绩达到60分或“及格”为合格;各门课程成绩达到90分为优秀。成绩不合格者,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六、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为提高硕士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学习期间还要求学生从事一定的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及科学研究。
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及学年论文,要求在前三个学期完成。完成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记2学分;完成学年论文(2篇)记2学分。
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按我校硕士学位授予条件的规定执行。
七、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具体办法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八、毕业(学位)论文
毕业(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毕业(学位)论文工作在中期考核通过之后进行。
研究生开始撰写毕业(学位)论文之前必须进行开题报告,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其主要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状况和趋势、课题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工作进度、主要参考书目等。经导师组和有关教授论证通过后,可按照研究工作计划着手调研与撰写。论文的调研、资料收集、论文知道、工作检查由导师具体负责。
硕士毕业(学位)论文撰写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论文字数为3万字左右。对硕士毕业(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是:
1. 选题与本专业对口,并有明确的针对性;
2. 能体现出基础理论和专业水平,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先进性;
3. 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4. 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硕士研究生在论文答辩前,须进行预答辩。
预答辩通过后,毕业(学位)论文的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按我校硕士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执行。符合条件者,准予毕业,并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方向1-2)
课程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 学期 |
教学方式 | 考核方式 | 任课教师 |
公共课 | 0000A12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36 | 1 | 讲授 | 课程论文 | |
0000A1202 | 科技英语* | 4 | 102 | 1、2 | 讲授 | 闭卷笔试 | ||
0000A1203 | 形式化方法 | 3 | 51 | 1 | 讲授 | 课程论文 | 王卫红 | |
0000A1204 | 建模与仿真工具 | 3 | 51 | 1 | 讲授+实验 | 课程设计 | 魏若岩 | |
基础理论课 | 0812B0301 | 工程数学* | 4 | 68 | 1 | 讲授 | 闭卷考试 | 王建军 |
0812B0302 | 网络信息安全 | 2 | 34 | 2 | 讲授+实验 | 课程设计 | 孙立辉 | |
0812B0303 | 算法设计与分析* | 2 | 34 | 1 | 讲授 | 课程论文 | 王卫红 | |
0812B0304 | 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 | 2 | 34 | 1 | 讲授+实验 | 课程设计 | 张荣梅 | |
0812B0305 | 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 | 2 | 34 | 1 | 讲授 | 课程论文 | 王素贞 | |
专业课 | 0812C0301 | 嵌入式系统设计* | 2 | 34 | 2 | 讲授+实验 | 课程论文 | 曾文献 |
0812C0302 |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 | 2 | 34 | 2 | 讲授+实验 | 课程论文 | 孙立辉 | |
0812C0303 | 人工智能技术* | 2 | 34 | 2 | 讲授 | 课程论文 | 张荣梅 | |
0812C0304 | 高级数据库技术* | 2 | 34 | 2 | 讲授 | 课程论文 | 翁小清 | |
0812C0305 | 物联网与数据采集技术 | 2 | 34 | 2 | 讲授+实验 | 课程论文 | 和志强 | |
选修课(选4学分) | 0000X0002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 | 18 | 2 | 讲授 | 课程论文 | |
0000X0001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8 | 2 | 讲授 | 课程论文 | ||
0000B0301 | 数值分析 | 2 | 34 | 2 | 讲授 | 闭卷考试 | 王亚辉 | |
0812D0302 | EDA技术 | 2 | 34 | 3 | 讲授+实验 | 课程论文 | 和志强 | |
0812D0303 |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 | 2 | 34 | 3 | 讲授+实验 | 课程论文 | 董兆伟 | |
0812D0314 | 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 | 2 | 34 | 3 | 讲授+实验 | 课程论文 | 曾文献 | |
0812D0305 | 数据挖掘与模式识别 | 2 | 34 | 3 | 讲授+实验 | 课程论文 | 翁小清 | |
0812D0306 | 智能决策理论与方法 | 2 | 34 | 3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张荣梅 | |
0812D0307 | 电子政务技术与安全专题 | 1 | 17 | 3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曾文献 | |
0812D0308 | ||||||||
0812D0309 | 图像分析与识别 | 2 | 34 | 3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孙立辉 | |
0812D0310 | 信息数字化与处理专题 | 1 | 17 | 3 | 讨论 | 课程论文 | 和志强 | |
补 修 课 |
任选两门 | 计算机网络 | 随本科听课和考试 |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随本科听课和考试 | |||||||
数据库原理 | 随本科听课和考试 | |||||||
计算机图形学 | 随本科听课和考试 | |||||||
其他学习 项目 |
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 | 2 | 1-3 | |||||
学年论文(2篇) | 2 | 1-3 | 每学年1篇 |